http://www.bcart.com.tw/pharmacy/099/096-102.html

肆、益生菌的生理作用4

一、 縮短食物停留於腸道的時間(transit time)

根據2001年Bouvier M.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縮短食物停留於腸道的時間達25%,特別對於transit time較長的病人或是婦女,作用更明顯。

二、促進食物的發酵

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中食物的發酵,而生成大量的lactate、acetate、propionate及butyrate等短鏈脂肪酸。這些脂肪酸不僅可以提供腸道細胞營養,另外也可以刺激腸道對鹽類及水分的吸收,並抑制腸道不正常細胞的生長。

三、障壁作用(barrier effects)

益生菌會與病原菌競爭黏附於腸道上,並可以產生抗菌物質5(如:H2O2、bacteriocin、bio-surfactant及lactocidin等),減少病原菌的作用。另外,益生菌亦會促進腸壁細胞分泌黏液及黏蛋白,降低腸道上皮細胞與病原菌及有害物質接觸的機會。

四、調節腸道的免疫反應

對於微生物引起之腸道感染,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之免疫反應;另外也可以減緩食物過敏所產生之免疫反應。

伍、益生菌的臨床用途

一、抗生素引起之腹瀉(antibiotic-associated diarrhea, AAD)

長期使用抗生素(特別是erythromycin、amoxicillin、penicillin、clindamycin、cephalosporins及ampicillin)時,會引起腸道Clostridium difficile(會產生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)及Klebsiella oxytoca的過度增生,減少短鏈脂肪酸的生成,結果造成腸道呈現高滲透壓,而產生腹瀉的症狀。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vancomycin或metronidazole來治療,但此種治療方式,並無法根除腸道中孢子的數量。根據1999年Vanderhoof等人的研究顯示,當益生菌與抗生素併用時,可以降低AAD的發生率(7/93 vs 25/95)、縮短AAD的病程(4.7天 vs 5.88天)及腹瀉的頻率(1.38±0.07次/天vs2.03±0.13次/天)。目前,以Saccharomyces boulardii yeast及Lactobacillus較常用於AAD的治療。

二、旅行者腹瀉(travelers diarrhea)

旅行者腹瀉最常見是由enterotoxigenic E. coli所引起,主要好發生在熱帶地區或是衛生環境比較差的地方,平均發生率為20-50%。研究建議可以在出發前給予Lactobacillus GG或Saccharomyces boulardii來預防。根據1997年Hilton E.等人針對245位旅行者的研究顯示,服用Lactobacillus GG可以降低旅行者腹瀉的發生率(3.9%vs7.4%);另外澳洲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,服用Saccharomyces boulardii也可以降低旅行者腹瀉的發生率(28.7%vs39.1%)。

三、輪狀病毒(rotavirus)感染

輪狀病毒感染是小兒常見造成腹瀉的原因,根據1994年Saavedra4等人針對54位住院新生兒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減少新生兒發生腹瀉的機率(7%vs31%)及輪狀病毒的盛行率。另外根據2001年Marteau PR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抗輪狀病毒抗體IgA的產生,並降低孩童感染輪狀病毒時的病程及嚴重度。

四、腸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

腸躁症在北美的發生率約為11- 14%,病人主要會有腹痛、腹脹、脹氣、腹瀉及不規則蠕動等症狀,且當病人過度食用蔗糖或乳糖時,症狀則會加劇。根據2003年Kim HJ等人及2005年Kajander K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躁症病人上述的症狀。

五、結腸癌

益生菌抗腫瘤的證據,主要是來自一些動物實驗及體外試驗,目前推測其抗腫瘤的作用,可能包含數個不同的作用機轉(表二)。

表二 益生菌抗腫瘤之可能機轉5


1. 調節腸道的菌種及腸道的代謝:益生菌可以藉由抗菌物質的產生及與病原菌競爭腸道的黏附,來調節腸道的菌種;另外也可以藉由發酵產生大量的脂肪酸,來改變腸道PH值並調節腸道酵素的活性。2. 抗基因毒性作用(anti-genotoxic activity):根據1991年H. W. Renner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具有抗腫瘤的作用。另外,根據1993年Pool-Zobel等人的動物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抑制N-methyl-N-nitro及N-nitrosoguanidine對結腸DNA的破壞。目前推測,益生菌可以促進致癌物的代謝及藉由調整腸道PH值來加速致癌物的排除1,4。3. 抑制癌化的進程:根據1998年Rowland等人的動物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減少迷行腺窩息肉(aberrant crypt foci, ACF)的產生,也可以降低糞便中ammonia的含量。另根據1996年Goldin等人的動物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降低DMH (1,2 dimethyl hydrazine)誘發兔子產生結腸癌的機率。也可以健全腸道的障壁作用,隔絕病原菌對腸壁細胞的傷害4-6。4. 促進代謝作用:益生菌會促進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發酵,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(acetate、butyrate及propionate等)。其中,butyrate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,可以調節腸壁細胞的凋亡(apoptosis)及分化。5. 刺激免疫反應:益生菌可以刺激腸道的免疫反應,以對抗腸道感染及腫瘤的形成。根據2000年T. Matsuzaki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增加天然殺手細胞(NK cell)及T淋巴球的活性。而在2002年Whilst Aatouri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可以促進脾臟及周邊血管中淋巴細胞的增生,也可以增加γ-INF(interferons)的分泌。6. 調整腸道酵素活性:根據1995年Pedrosa MC等人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會抑制腸道β-glucuronidase、azoreductase及nitroreductase的活性;及增加β-fructofuranosidase及β-galactosidase的活性,藉以減少腸道致癌物的產生。

六、 Helicobacter pylori(H. pylori)感染的胃潰瘍

H. pylori的感染率會因地區的開發程度,而有30-90%(平均>50%)的差異,其中約有10-15%的病人會出現發病的症狀。在1984年,Marshall與Warren首度發現H. pylori與胃炎的關係。目前此種胃潰瘍的治療,主要是以抗生素(amoxicillin, clarithromycin, metronidazole等)合併proton-pump inhibitor(omeprazole, lansoprazole, pentoprazole等)來治療,不過由於藥物副作用(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味覺改變)及抗藥性的因素,所以並無法根除H. pylori。這幾年的研究顯示,益生菌單獨使用時,雖無法根除H. pylori,但可以降低胃內H. pylori的數量;另外,當與藥物合併治療時,可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及增加H. pylori的根除率(表三)。

表三 益生菌用於治療H. pylori感染引起胃潰瘍之臨床研究7



七、其它

除了上述的臨床應用外,另有文獻報導益生菌可用於預防泌尿道感染(及陰道炎)9、減少齲齒的發生、改善食物過敏10,11、降低異位性溼疹的發生率12、降低膽固醇等。

http://fishkm.tfrin.gov.tw/Knowledge/Files/FRINEWS-014-P43.pdf

一,抑制病菌維持腸道內菌叢之平衡。
二,緩和乳糖不耐症。
三,增加營養價值。
四,降低血清中膽固醇。
五,抗癌。
六,降血壓。
七,增強免疫作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北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