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乳酸菌

以下摘自 東吳大學-微生物的世界 : http://microbiology.scu.edu.tw/micro/bacteria/L1.htm

Lactobacillus brevis

彭麒真

一、菌名

  Lactobacillus brevis

 

二、分類地位

  Lactobacillus brevis是Lactobacillaceae科,Lactobacillus屬,共有三十五種。一般利用醣類發酵生成乳酸的細菌,總稱為乳酸菌,以Streptococcus、Pediococcus、Leuconostoc、Lactobacillus、Bifidobacterium這幾屬較為重要。Lactobacillus brevis中的brevis是形容詞,意指短的。

 

三、自然棲息地

  可存於牛奶、起司、sauerkraut(酸醃菜,一種德國泡菜)、 酸奶油、乾的牛糞、人或鼠類的嘴巴和腸道中。

 

四、大小型態

  圓形短桿狀,菌體長度約2-4μm,直徑約0.7-1.0μm,大部分是單獨存在或成短鏈狀,不生孢子,為Gram positive,無鞭毛,無運動性之通性厭氧菌,若乳酸菌會運動則是利用鞭毛,但並不常見。

 

五、適合生長環境

  乳酸菌適合的生長溫度2~53℃,最佳的生長溫度30~40℃,Lactobacillus brevis在45℃以上不生長。乳酸菌會產生大量的酸,故適合生長於微酸的環境中,最適宜的pH 5.5~6.2,而有些乳酸菌甚至於pH 5.0以下也可以生長。

 

六、培養特性

  乳酸菌是一種對營養十分挑剔的菌,需用複雜培養基來培養,例如異質乳酸菌需要維他命B1,且對營養的需求可大略當成每一種乳酸菌的特徵,而Lactobacillus brevis需存在於維他命B1、B3、B5、B皆有的環境下;維他命B6、B12則不需要。

 

七、生化特性

  乳酸菌還原硝酸鹽的情況,只發生在較特殊的情況下,如pH = 6.0的情況下,而Lactobacillus brevis不還原硝酸鹽且Lactobacillus brevis不液化動物膠,即不分解酪蛋白。

可依乳酸菌發酵的型式,區分為同型(homo)乳酸菌和異型(hetero)乳酸菌,其中同型即指一分子葡萄糖發酵產生二分子乳糖,而異型則是從一分子葡萄糖產生乳糖外,另外副產生乙醇、醋酸、甘油及二氧化碳(乳酸製造工業多以同型乳酸桿菌為主);Lactobacillus brevis為異型乳酸菌。

 

八、致病性及應用

  各國研究報告指出,乳酸菌能抑制腸道致病菌(ex :Escherichia coli、Klebsiella pneumoniae ) 於維持消化道機能,促進食慾;並對免疫力的調節及人體營養素的吸收,有非常正面的幫助。

  優酪乳中富含乳酸菌,而優酪乳有許多已被證明的效益,包括(1)改變牛奶的成份,增加牛奶的營養價值(2)避免乳糖不耐症及牛奶過敏症(3)對抗致病菌(4)強化免疫系統(5)抗癌(6)降低膽固醇,預防心臟病及腦血管意外(7)含活性B群維他命可供人體使用。

   乳酸菌可製造B群維他命以供給宿主使用,以維持人體許多重要器官系統的功能,前面所提優酪乳的功能,可能有部份來自優酪乳所含的B群維他命。

  飲用優酪乳後,乳酸菌會與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菌種競爭營養及附著位置,使這些致病菌則不易在腸道生存。此外,乳酸菌可自行產生天然的抗生素,其中Lactobacillus brevis可製造Lactobacillin及Lactobrevin。

  而根據最近的 " 感染疾病期刊" (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osease 1999;180:1863-1868) 報導, 美國西雅圖華聖頓大學的Dr Joan Kreiss 研究, 乳酸菌在婦女陰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環保警察角色, 他們的存在能夠預防HIV愛滋病毒和淋病雙球菌的繁殖 。

  研究發現,陰道內有乳酸菌叢的婦女被HIV-1病毒和淋菌感染的機會比起沒有乳酸菌的婦女為低,而經常發生陰道炎者 (也就是正常菌叢最不活躍),被感染的機會也最高。

另外在 1890 年美國已應用乳酸菌,使其產酸及增加風味,而有專利的乳製品。Jensen and Paddock ( 1940 ) 已開始研究利用乳酸桿菌製造乾香腸,據稱乳酸菌在發酵香腸的製造上可縮短熟成時間,防止缺陷製品及改善風味與質地。

 

九、參考文獻

1.http://public.ptl.edu.tw/publish/sci_knog/46/text83.htm

2.http://www.standard.com.tw/page3/65/page3-5.htm

3.http://www.candp.com.tw/P3.htm

4.http://www.bacterio.cict.fr/dl.html#back

5.http://www.wedar.com/library3/lacto-vaginal.htm

6.Thomas D. Brock. Michael T. Madigan著,謝哲松譯,1995年5月,微生物生物學,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,p1244-1245。

7.王西華校訂,王進琦編著,1990年3月,基礎微生物學, p251。

8.蘇遠志編,國立編譯館主編,1999年5月,應用微生物學,部編大學用書,p551-562。
9.王西華校訂,王進琦編著,1990年,食品微生物,p568- 574。

10.Nobel R. Krieg and Nobert Pfenning (first printing -june.1984), The Low G+C Gram Positives,Bergey’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,p1209-1231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北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